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下,审计方式也变得信息化,远程审计弥补了传统审计的缺点,在远程审计下可以缩短审计的时间,节省审计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灵活性。
一、远程审计有什么组成
1.审计数据准备:通过审计模型开展远程审计的先决条件是评估数据的可用性,体现在数据的电子化程度、数据的结构和内容、数据质量方面。
2.审计规则构建: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可用性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结合企业制度流程管控要求、过往审计发现问题
3.审计数据梳理:通过对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进一步的调研,梳理系统和数据流转关系,明确审计数据需求、数据来源、数据结构、相关数据标准等
4.审计模型程序设计与运行:审计人员结合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及审计规则与风险指标的特征,设定抽样标准和规则,明确审计模型运行条件、运行频率。
5.审计模型运算结果应用:通过自动运算和校验,审计模型可以自动识别疑似问题样本,并生成异常数据的统计结果及可视化的审计风险画像,实时推送至审计人员,用以进一步排查审计线索,核实确认审计发现。
6.审计模型优化与完善:为了确保审计规则和指标的适用性和隐蔽性,审计部门需建立持续的审计模型优化机制,结合审计经验、业务发展变化情况、制度流程更新情况等,不断更新完善审计规则和指标库。
二、远程审计在信息化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1.鉴于远程审计工作方式对电子数据、网络通信、信息化工具软件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在实施远程审计工作时应特别关注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信息化工具软件的可靠性,并注意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安全,例如避免使用社交媒体传送重要或敏感信息等。
2.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促进了审计工具的升级和变革,也为远程审计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可能,使内部审计从被动到主动,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审计部门通过分析风险场景,设计开发远程审计模型及审计信息系统,逐步提升了审计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内嵌远程审计模型,审计信息系统能够协助内部审计部门拓展审计覆盖领域,增强审计工作的洞察力和时效性,信息系统中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也为审计项目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