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狭义的"远程审计"
1、节约投入到现场的审计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现场审计所耗费的审计资源相对较高,并有压缩空间.
2、尽可能不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正常工作.现场审计必然会让被审计单位投入更多的人力、时间来配合审计部门的检查.
3、在被审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部分或大部分审计作业.对于第三种目的,审计部门往往会忽视,而重点把眼光放在前两个目的上.在被审计单位没有察觉、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源,开展审计分析与检查,往往会得到更客观的分析或检查结果.
二、广义的"远程审计"
1、远程审计需要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找出数据中的规律、发现疑点的范围、后确定需要排查的疑点.大数据分析技术也是远程审计需要掌握并运用的.
2、远程审计需要根据需要开发审计模型,通过审计模型来对数据进行运算.
3、远程审计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审计全流程,很可能只是远程数据分析这一环节,目的为了发现审计线索和疑点范围,终将疑点交给现场审计来完成.
4、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审计作业可能不需要审计人员来完成,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
5、远程审计是在一种意识理念上的"远",是为了通过"远"距离来看清被审计单位或某一经济事项的全貌.这当然离不开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了.
1、关注质量是大前提.疫情影响审计工作,但是不能影响审计的工作思维.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所执行的远程审计,只能作为完善审计工作的补充与辅助,不能主次不分.在现有的条件下,依据现场审计执行程序,获取证据,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大前提.远程审计如果能锦上添花固然好,但不能当成雪中送炭的救命稻草.一旦远程审计也不能弥补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应当要考虑披露审计范围受限情形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
2、充分考虑远程审计的风险.执行远程审计,实际上为审计工作中审计项目组与管理层之间加了一层保鲜膜,一切都是肉眼可见,可就是不知道质量到底如何.这样的真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固有风险.电子信息数据一定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底稿作为审计意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