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数据审计是基于全数据模式的审计
受人力、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以及审计自身的信息化手段的限制,传统审计比较赖于抽样分析,即从抽样样本的局部着手查验和分析,再据此推断审计对象整体的相关状况.大数据给出了"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使全覆盖审计成为可能.审计人员可以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几乎所有数据,既有利于规避审计抽样风险,揭示抽样审计所发现不了的问题,又可以通过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数据分析,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更具价值的信息,反应事物的整体特征.
2、大数据审计更多地依赖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小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往往是先有想法,然后再收集数据来证明、测试想法的可行性.大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信息,与问题相关的大量信息能够得以记录和分析.通过找到良好的关联物,利用相关关系就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趋势和感知风险.对大量相关关系的利用,降低了审计数据分析因果逻辑关系的依赖,更多地倾向于基于相关关系的数据分析.
3、大数据审计是基于混杂数据的审计
"小数据"因为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少,记录清晰数据的基本要求就是减少错误,保证质量.大数据需要保持数据的原始特征,而且因格式不一、数据量大增、数据转换等因素,一些不的数据必然会混入其中.审计要做的不是以高昂的代价所有的不确定性,而是接受这种纷繁混杂,并从中发现问题、把握宏观."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工作模式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即由数据分析人员负责进行审计分析形成核查线索;由现场核查人员根据线索开展核查,上报核查情况;由分析研究人员汇总审计情况,并形成报告或信息成果.
1、管理决策指挥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审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数据的能力增强,可以更好地根据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大局、社会关注的焦点、管理的薄弱环节科学制订审计计划,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与审计现场实现数据交互,审计机关负责人可以对现场情况了解得更加及时,指挥得更加到位;审计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资料、业务资料和相关的外部资料,再研究讨论问题时,定性更加准确.
2、揭露违纪违法问题方面
审计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的推广、应用,能够把单个审计人员的经验智慧转化为其他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而且通过对大量数据特别是外部数据支持下的对比、分析、挖掘,可以使以往难以发现的问题被揭示出来.
3、把握宏观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审计效率大大提高,审计机关因此具备了同时审计多个同类被审计单位的能力,可以就某一领域的事项发表综合性的意见,如同时审计多个金融机构,可以综合分析情况,就防范金融风险提出建议.同时,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使数据积累成为现实,审计机关可以进行海量数据分析,进而使其研究把握宏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上就是关于“大数据审计有哪些特点,大数据审计的目标是什么?”的详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