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狭义的"远程审计"
1、节约投入到现场的审计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现场审计所耗费的审计资源相对较高,并有压缩空间.
2、尽可能不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正常工作.现场审计必然会让被审计单位投入更多的人力、时间来配合审计部门的检查.
3、在被审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部分或大部分审计作业.对于第三种目的,审计部门往往会忽视,而重点把眼光放在前两个目的上.在被审计单位没有察觉、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源,开展审计分析与检查,往往会得到更客观的分析或检查结果.
二、广义的"远程审计"
1、远程审计需要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找出数据中的规律、发现疑点的范围、后确定需要排查的疑点.大数据分析技术也是远程审计需要掌握并运用的.
2、远程审计需要根据需要开发审计模型,通过审计模型来对数据进行运算.
3、远程审计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审计全流程,很可能只是远程数据分析这一环节,目的为了发现审计线索和疑点范围,终将疑点交给现场审计来完成.
4、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审计作业可能不需要审计人员来完成,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
5、远程审计是在一种意识理念上的"远",是为了通过"远"距离来看清被审计单位或某一经济事项的全貌.这当然离不开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了.
1、会计资料的时效性差.审计项目组在现场审计时,一般是能够保证会计资料能及时送来供注册会计师审查的.但是就目前来看,一旦执行非现场审计,除去被审计企业的财务共享平台的信息与资料之外,其余的相关资料难免会有拖延推诿,不被及时提供的现象.换句话说,远程审计还不能实现现场审计的效率和对管理层配合审计工作的督促作用.
2、审计程序的执行阻力大.即便远程审计大限度的保证了审计团队对于会计资料的查阅与了解,但是无法保证其他程序的客观有效.现场审计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工作环境以及情况.对于审计中存疑的环节,能够及时的对人询问、对物盘点.远程审计的应用中,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望闻问切"一下子都不让用了,只拿着一本病历做诊断,难度可想而知.